Monday 9 April 2007

神父談親密關係


親密關係是什麼?

按 愛立遜在「童年和社會」一書中表示:「親密關係是指對關係的承諾,並為實踐這承諾有足夠的道德和精神的力量。」為此,有這能力的人能分享內心的經驗和真 我,深深地,細細地。有這能力的人能投身於某個別人的身上和生命中,為建立長期的關係,其中要求多大的犧牲和多方的妥協!親密關係要求一方面維護自己人格的完整,另一方面能答覆別人的需求而改變自己。親密關係不斷向深度成長挑戰,顯然會引起因自我界線不清而失去自我的恐懼,其實這些挑戰不斷邀請我們開放自己。

親密關係不是什麼?

它 不是對人迷惑或陷入情網,在這些經驗中,我們表面上似乎親近別人,其實付出了失去自我的代價;而真正的又成熟的親密關係中,真我不但不會消失,反而會因此 而增值。墬入情網不論在婚姻生活或奉獻生活中,事實上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自我投射罷了,一旦面對嚴厲的考驗,情人從幻覺中醒悟過 來,幻覺成為泡影。若成熟的親密關係展現開來,取代幻覺的,是更深更真的人際關係。親密關係的本質是:當我發現有人親近我時,我與有別於我的人物建立關係。換句話說:親密關係使你更成為你,我更成為我,它是建基在你我平等的關係上,這關係不會令人窒息或漠不關心。雙方能說:「你為我很重要!」「因為有你,所以有我!」

導入親密關係的路向

人有時必須遇到內憂和外患才開始接觸和整理自己的內心世界,例如:遇到家人或親友的喪亡,建立親密的關係成為這恩寵時刻的課題。我們先看看內憂和外患所引起的挑戰,繼而正視導入親密關係的路向。

親密關係是對成長的承諾

論我們的身份是單身、結婚或獨身,親密關係最完整的表達是對成長的承諾和不斷實行自己的承諾;而一切承諾是由自己開始的,由自我意識和自我接納開始。我們又發現自己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,而通過長期與他人彼此交往,在交往中彼此分享和滋潤。這樣的承諾不免與人有衝突,面對衝突要求不少的犧牲和自律,這些都是達到親密關係的條件。
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